曲高和众 ——写在《苏统谋及其南音学研究》出版之际 | 黄 良

晋江市文化馆2021-03-16

  

    横抱琵琶,竖吹洞箫。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记谱的南音,2009年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雅之堂,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倾注了几代人无数心血,此其中,苏统谋先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出生于南音世家的苏统谋,自幼学习弦管。弦管也伴随着他80年的人生岁月。“10岁入馆正式拜师学唱南曲,而后研习器乐,主攻洞箫、琵琶演奏。16岁时加入晋江木偶剧团学习木偶戏音乐,并运用提线木偶傀儡调与南音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的特质,进一步深入研究南音的演奏、演唱技巧……”(郑丽玲、刘志峰《守望与传承》),学以致用。苏统谋将学习所得的南音学识实践到工作中,即使后来担任晋江木偶剧团团长,他对南音依然不离不弃,温故知新,不断突破固有的南音篱笆束缚。

  苏统谋自身修成的南音学问渊博如大海一样深邃而不可叵测。在南音基础理论方面建树丰硕,穷尽几十年的时间,翻阅查寻求证无数民间杂碎散曲,他搜集整理编校的《弦管指谱大全》《弦管古曲选集》,抢救发掘失之于世界各地的南音遗篇,具有保护南音文化的历史性意义。“2002年6月,在泉州市启动南音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工作之际,苏统谋和一批弦管文化界人士应邀参加专家组。于是他自觉地构想了全面系统整理弦管指、谱、曲的宏大计划……他之所以敢于承担这个前人未曾做过的事,一来是他多次作为南音团体艺术指导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和荷兰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交流演唱,又兼任菲律宾、香港和台湾等地南音团体的音乐顾问,弦友遍天下……二来是他有近60年的实践经验,念过、演奏过所有的指、谱,也唱过散曲中的许多曲目,即使没唱过、没听过的曲谱,他也完全读得懂;三来他熟悉工乂谱和简谱,精通各种弦管乐器;四是他从小就开始收集、抄录弦管曲谱,有丰厚的积累,如有欠缺,热心的弦友都会倾囊相助。”(郑国权《弦管声声存真情》)善于弥补自身不足,或不耻下问,或求教方家,精益求精,他自谦研习南音60年才刚刚入门……这种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融会贯通了南音杂说,在编校出版《弦管过支古曲选集》过程中,苏统谋又夯实提升了对南音的理解深度。

  作为较早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统谋以弘扬南音为己任。如何让这个晋唐河洛古音、“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发扬光大,使“御前清音”曲高和众,光靠在小众圈子内的唱酬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有一大批立志于南音事业的爱好者共同努力。如何努力扩大南音演唱圈?苏统谋除了多方呼吁多层面参与国内国际南音演唱雅集,大会海内外弦友,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传徒授艺这方面。数十年诲人不倦,经他悉心指教的南音演奏与演唱者大多已成名成家,施施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中央音乐学院等艺术殿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2年3月,没有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苏统谋先生被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现音乐与舞蹈学院)聘任为我国第一个民间乐种硕士点的导师。“正是心中涌动着一股热爱南音事业的激情,为继承源远流长的南音艺术,并使它发扬光大、薪传不息,苏统谋广收门徒,悉心栽培。而他自己,也是以持之以恒的毅力,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而又勤奋开拓的艺术道路。”(丁淼淼《南音大师苏统谋》)他的学生,大的耄耋80有余,小的还属黄口幼儿,形成了孩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老壮中青少幼学生梯队,这种师承现象在几千年中国教育史上,虽非绝无仅有,肯定是不呈多见的。

  年过八旬的苏统谋克服年老体弱的诸多不便,一日也未曾放下念兹在兹的南音事业。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他与南音交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解者也,终身陪伴。南音就是苏统谋,苏统谋就是南音,他是为南音而生的:根植于乡土,以南音诉说乡音,用南音散发乡情;继承了南音传统,传承了南音精髓,传播了南音艺术,成就了南音传奇!

  (黄良,晋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转载自《福建艺术》2021第一期 

标签:
责任编辑:林琳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