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丸

《大美晋江(人文篇)•晋江小吃》2020-09-16

  主产地及流传区域:晋江各镇街皆有,深沪最著名

  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主要有糯米、早米。

  1.取糯米与早米,按八比二比例调和,浸泡一天一夜,其间不断换水;

  2.捞起滤水,入石臼捣成粉末,再用细目斗筛细;

  3.以水调和揉成粉团,以不粘手为宜,即可以手挲丸。

  【小吃小品】

  人之口味,实在奇怪。有的经年不改,有的浅尝辄止,有的欲罢不能。对于米丸,吾之口腹之欲,多年未曾消减。今春看过一个谜:“亭上双飞燕,林前旭日升”,出谜的是晋江的好谜者,猜的是晋江小吃——深沪米丸。

  隆冬之时出外吃饭,最是期待主食之后的那一碗米丸汤。那米丸,黏黏的却不胶齿,汤呢,隐约有一丝姜辣,在舌尖上飘忽,一入嘴,甜在喉口,暖至心底。

  据传,冬至吃丸始于周朝,与周礼推冬为新年之首有关,闽台两地甚至将吃了冬节丸视作添了一岁。晋江冬至也吃米丸,若论何地最佳,当是深沪。小小冬至丸,无非糯米所制,何处得先机?简而言之,个小似鱼珠、润而不勾粘,即深沪米丸精美绝伦之处。

  挲米丸通常在冬至前半个月,当那捣米声在深沪参差错落的街巷民居响起,即宣告凛冽寒冬行将降临人间,正所谓“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时分,来一趟滨海小镇深沪,定然为那圆润剔透若珠玉的米丸所吸引,更会被深沪女子那灵巧的纤纤细手所折服。深沪米丸从选料伊始就已用上心了。用的是上等糯米,配上早米,比例大致为八比二,经一昼一夜的浸泡,其间不断换水,而后捞起滤干,在石臼里捣成粉末(亦可用石磨磨),用细目斗筛细,以水调和揉成粉团,触之若不勾粘,就可以挲丸了。

  心灵手巧的深沪女子挲米丸已臻化境,只一眨眼,手掌心就冒出五六颗,像变戏法,最多的可达12颗,而且大小均匀,圆润饱满。仿佛那巧手是剪刀,纤指轻弹,迅疾如飞,让人眼花缭乱。

  米丸可入锅煮食,亦可蒸熟晾干。摆放起来却讲究规制,先薄薄地铺头一层,再往上叠加,渐次收缩,叠成一个或方或圆的锥体,最后在锥尖放一颗红色米丸,用于点缀。有的在锥体半腰处叠些红色米丸,红白相间,像一顶圣诞帽子,煞是招摇。叠好后,入锅蒸煮。此时既要把好火候,又要留心水面,不至于水漫米丸而粘成团。蒸熟后置竹筛子上晾干,忌暴晒而粘成块。晒干的米丸可藏可食,终年不变质。欲取食,只需用水浸透,食之润滑鲜脆清甜可口。

  挲米丸过冬节,向是晋江民间习俗,为何唯独深沪盛行呢?宋元以降,深沪湾素为天然良港,海交事业鼎盛,据传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曾于此淹留。骁勇善渔的深沪男人,驾舟远航,或渔猎,或贸易,长年难归。孤守空房的妻女,唯将思念化于煎炒烹煮上,羹路、丸子就是她们的杰作,尤其米丸,还寄予企盼团圆之思。如此看来,冬至吃米丸,吃的是心愿,吃出阖家团圆,吃出平平安安。

  晋江乡间,还有一种与米丸相类似的小吃,叫糖粿,是七月初七敬七娘妈所需的供品。只可惜现已少见买卖了。其用料与米丸同,仍是糯米粉,状若象棋子,呈扁圆,中间略凹,浑身裹满糖汁,嚼起来韧而香。

  深沪的冬天,海风袭来,若刀割。走在平平仄仄的老街,叩开一户人家,片刻之后,热情好客的主人家就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丸。粉稠的汤、洁白的丸,汤面上飘着几根姜丝,还来不及品尝,暖意已自心底起。

标签: 小吃|米丸
责任编辑:林琳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