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仁汤

《大美晋江(人文篇)•晋江小吃》2020-09-16

  主产地及流传区域:晋江大部分镇街皆有,尤以深沪、安海闻名

  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主要原料有花生仁、白糖。

  1.曝晒花生至干,手工去壳,倒入笸箩挑拣果仁;

  2.以烧开的水浸脱膜,将去膜的花生仁入钵,添足水量以中火慢慢炖煮(亦可与小芋块一块炖),直到花生仁表皮看似纯白成形,若以筷或手指轻轻一按,则烂如浆;

  3.盛碗,撒上白糖,即可食用。

  民谚:“六月十九日三项新”,其中一新就是花生。

  【小吃小品】

  泉南农谚称:“六月十九日三项新”,其中一项就是花生。那个时候,花生刚收成,还沾着泥土的芳香,饱满鲜嫩,做花生仁汤,味儿倍香,百多年来甜蜜地滋润着闽南人家的舌蕾。

  荤荤腻腻的一桌菜狼吞虎咽后,来一碗暖暖的花生仁汤,用小汤匙一勺一勺地喝,那甜而不腻的热劲,自喉间至肚腹,一路温将下去,满肚子的油腻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旧时闽南早餐,若有花生仁汤喝,家境算是殷实的。贪香甜的小孩,滋滋溜溜的,一般能喝个三五碗,喝得肚子哐当屁颠屁颠玩儿去。当然,若配上油条或菜粿,脆脆的、酥酥的,即便满嘴油星,也惬意不已。

  据说,花生为舶来品,粒小饱满,明代万历年间引进,自此盛产于闽南。吃法因人因地而异。从土里刨出后,带壳洗净下锅蒸熟了吃,吃的是嫩甜;晒干了剥壳炒吃,吃的是香脆。二者做起来都不费劲,轻松得很。若要熬花生仁汤,则费时又费力。

  晋江花生仁汤,汤面上飘着星星点点的乳白果仁,看似从简,实则匠心独运。先将鲜花生曝晒至干,手工去壳,入笸箩挑拣果仁,仁儿须颗颗饱满,粉红似珠;若有杂色,俗称“臭粒”,则弃而不用。烧水脱膜,将去膜的果仁入钵以中火慢慢炖煮。有的酒店,时兴与芋一块炖,这芋呢,还得切成小方形。

  做花生仁汤的关键,莫过于添足水量,炖至果仁看上去依然纯白、依然成形,若以竹筷或手指轻按,则瞬时烂糊如浆。这个时候,就可舀入汤碗,撒上白糖。只见碗面上,飘着一小圈一小圈晶莹的油珠儿,果仁呢,则稀稀落落地在汤面上浮浮沉沉,凑近一闻,香气四溢,舀一勺入口,舌头生津,回味无穷。

  喝花生仁汤,贪的是那个醇香,果仁多寡倒不甚在意。曾有一个笑话流传在晋江一带,说的是某人吃花生仁汤,汤喝完了,碗底却留着几颗花生仁,然后牛皮哄哄地吆喝着,老板,给加点汤!

  惹得邻桌愕愕然。

  闽南人家,几乎都会做这道汤点,大街小巷的摊点也不少,一年四季都不缺。但吃花生顶好应时应季,过了旧历六七月,就比不上刚出季时的鲜美。

  大千世界,食之类何其多,食之味何其杂,而花生仁汤,可谓晋江甜汤之首选,堪与米丸汤、上元丸汤比。闽南喜宴,最后一道甜汤常常是花生仁汤,为吾所期待,赶忙换上干净的碗匙,舀上几勺,配以南瓜饼,或甜油(饣弟),那老味道立马就回来了。

  伏案码字,脑海里不时浮现一个历经的情景:炎炎盛夏,街边小摊,掇条凳子,要一碗花生仁汤,吹凉了,再花1块钱,拿根油条,直接探入那汤里蘸一蘸,而后,歪着嘴美美地嚼食,入嘴酥软,味道正好。

  某日赴宴归来,家人问吃了啥?答曰,两碗花生仁汤,两块甜油(饣弟),胀死了!

标签: 小吃|花生仁汤
责任编辑:林琳 颜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