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油(饣弟)

《大美晋江(人文篇)•晋江小吃》2020-09-16

  主产地及流传区域:青阳

  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主要原料有糯米、白糖。

  1.精选糯米浸泡10小时后,经水磨成米浆,滤水成米团,而后让其自然发酵;

  2.手工揉成椭圆条状,将条状米团两端向相反方向拧成八字形下油锅炸至五分热;

  3.面团炸至金黄色时捞起,待凉后,撒上白糖即为甜油(饣弟)。


  【小吃小品】

  论甜点,国人渐爱西式,本土甜点似乎很难进入饕餮食客之视野。晋江有一样甜点,无华丽的名字,长相也粗陋,却让人难以抗拒。它的名字很“村”,就叫猪油(饣弟),改良后叫甜油(饣弟)。

  过去晋江一带的早餐,番薯粥配咸菜,或者,面线糊与油条。前者多为窘迫人家,后者家道相对殷实。后来日子宽裕了,早餐也随之丰盛,有蛋、虾米与小鱼干,有包子、馒头、小蛋糕,当然,也有甜油(饣弟)。

  甜油(饣弟)进入晋江早餐食谱不算早,大概是1980年代初。当年,老青阳人庄永固继承了其父庄永定所创的小吃“虎咬草”后,在一次烹煮中偶然创制出猪油(饣弟)。自此,不仅为当地食客所吹捧,还荣登婚庆贺寿等场合,比西式糕点更招摇。

  猪油(饣弟)取糯米与白糖为料。制作不复杂,但手艺人的耐性不可或缺,所谓“艺在功夫外”。精选上等糯米浸泡10小时,捞起磨成浆,滤水成团,在自然条件下发酵,其间不加任何添加剂或发酵粉,发酵时间冬夏有别。而后制成面团,以湿巾垫于案板上,手工揉至椭圆条,将条状面团两端反向拧成八字形生坯,然后滑入油锅,加至五分热,待面团炸至金黄时捞起待凉,撒上精细白糖即为猪油(饣弟)。看上去,其外形似小号油条,但嚼起来有筋道,不似油条酥脆。

  为何改名呢?掌柜的说,过去晋江穷赤,吃猪油好比喝“红牛”,哪会穷讲究?何况猪油炸的猪油(饣弟)外壳更酥。现在注重吃得环保,就改用大豆油,味儿又甜,名儿就随之改了。

  五店市老街经改造,已旧貌换新颜,但甜油(饣弟)仍然搬回老地儿。怀旧也好,留恋也罢,老食客离不了伊,哪怕漂洋过海,返乡后也要去解解馋。

  寻访晋江传统小吃,不全是品飨美味的欣然,有的时候,难免黯然神伤。这些小吃,或酸或甜或咸或香,无不曾滋润着我们先人的胃,从此繁衍生息。但如今,这些小吃,或因后继无人而行将烟消云散,或屈于快节奏生活而缺失原味。时代前行的步伐无可抗拒,但困境亦无时不在,时时纷扰着这些小吃这些手艺人。看起来,甜油(饣弟)倒像是个例外。

  那天在店里,看见一个眼清眉秀的年轻人,系着围裙正忙得不亦乐乎。

  年轻人愿意学这个?

  掌门的大着嗓门道,伊愿学,我就教。说话间从对过的店里走来一个妙龄少女,戴着眼镜,清丽俊秀。掌门的介绍道,我闺女,刚从大学学管理回来。

  准备送去哪深造?

  掌门的指着自家的店大声说,就读这搭!那女孩落落大方地颔首说,要用所学的知识来管理。

  我想,甜油(饣弟)也好,虎咬草也罢,终归是下里巴人,不是阳春白雪,但某一天,在富丽堂皇的酒店里,最后一道甜点,居然端上来甜油(饣弟)。一口一世界。看来,这甜油(饣弟)已登堂入室今非昔比了。

标签: 小吃|甜油(饣弟)
责任编辑:林琳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