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窑址

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2020-07-28

  磁灶窑址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兴起于宋元时期,以历代烧制陶瓷而得名。磁灶镇有1500多年的陶瓷烧制历史,考古表明,磁灶窑生产始于南朝,发展于隋唐,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明清及近现代,磁灶境内现已发现的南朝至明清的窑址共26处,其中,以金交椅山窑址、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保护较为完整、出土遗物数量丰富,出土产品最具特色,2006年5月一并以“磁灶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尾庵窑址,长约60米,宽约50米,堆积厚3.5米。

  蜘蛛山窑址在土尾庵窑址的南边约100米,长约50米、宽40米,堆积厚4.6米。

  童子山窑址在土尾庵窑对岸的梅溪北岸,长约260米,宽约140米,堆积厚约1.3米。主要产品有瓷碗、盏、匙、杯、盘、盒、军持、瓮、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黄、绿、青、青黄、青绿、青灰、黑和酱色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花和绘花。纹饰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

  金交椅山址窑址位于磁灶镇钱坡山,瓷片堆积最厚达3.4米,窑址范围东西220米,南北205米。根据考古发现,发现了4条窑炉,均系斜坡龙窑,其中第二条龙窑最长,残长60.88米。揭露作坊遗迹1处。出土了一批青釉和酱黑釉瓷器,器型有执壶、罐、碗、茶盏、器盖、小口瓶等,还有垫座、垫圈、垫饼、垫柱等窑具。该窑场创烧于五代(10世纪),废烧于元末(14世纪中),为宋元时期福建最重要的外销瓷窑址之一,其产品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我国的南海和海外的沉船等遗存中都有发现。金交椅山窑址的窑炉遗迹为典型的闽南龙窑,金交椅山窑址成为集中、系统反映古代陶瓷生产——外销完整过程的难得历史遗迹,是一处具有很高学术研究、科学展示和保护价值的考古遗址。  

标签: 磁灶窑址|文保单位
责任编辑:吴择 吴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