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洒容:与掌中木偶的不解情缘

晋江新闻网2020-01-10

  11月25日,在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六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中,由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献演的《玉骨鸳鸯扇》获得了中外艺术家们的肯定。这部剧可谓是“老戏新排”,根据已故著名南派木偶大师李伯芬生前拍摄的影像资料整理本,通过退休老艺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手把手传授的方式,对年轻一代演员进行活态传承,推动掌中木偶的保护传承。 

  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复排中特地请来南派掌中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对每一个角色的动作精雕细琢。这个南派掌中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便是今日的主人公颜洒容。

  因为年纪小 差点和“布袋戏”错过

  颜洒容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父母亲本都是老师,多才多艺,后来父亲调到文化部门工作,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父亲的熏陶下,颜洒容自幼爱唱歌跳舞。

  1960年,12岁的颜洒容在父亲的建议下,和14岁的姐姐一起拜师学艺。“父亲说如果你想学艺术那就去学布袋戏(掌中木偶)吧。那时,我还没见过布袋戏,以为也是在台前唱唱跳跳的。于是就问父亲什么是布袋戏?是藏在布袋里的戏吗?父亲一下子就笑了,告诉我说等见到就知道了,很有趣。”颜洒容说,因为父亲说很有趣,当时她的心里充满了欢喜。

  然而,李荣宗师傅却觉得颜洒容年纪小、身高还不够,有意只留下姐姐。“这是后来我正式留在剧团后,听师傅说起才知道的。当时差点就和这一行错过了,是负责的副团长看我挺机灵的,声音也不错,便说要不先留下来配音吧。” 颜洒容说,要不是当时剧团的童话剧缺少一个童声配音,或许就没有她和掌中木偶这半个多世纪的姻缘了。

  1960年7月,颜洒容和姐姐正式动身前往晋江潘径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的前身)学艺。父亲为她们找的师傅是掌中木偶大师李荣宗、李伯芬父子。彼时,剧团刚刚参加完全国木偶会演,正在全国巡演上海站演出。“那天,我和姐姐坐着火车到了上海,心里满是好奇,一直想看看父亲说的很有趣的布袋戏是什么,可是赶到上海大剧院,已是晚上9点,戏已经结束了。我还是不知道布袋戏是怎么样表演的。” 颜洒容说。

  “第二天,见过了师傅,就立刻被安排去练声了。掌中木偶是要高举过表演台上表演的,木偶舞台高1米7,当时我的个子才1米4,够不着表演台,师傅给我分配的是后台配音的角色。”就这样,颜洒容和姐姐开始了学艺生涯。一年后,因为家中有事,姐姐回家帮忙后便没有再回剧团,反而当年差点因为年纪小被送回去的她最后留了下来,而且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17岁第一次出演便是主角

  在剧团里,练声、练指法、配音,成了颜洒容每天的必修课。这一学就是5年。5年里,她在幕后为很多演出配音,却始终没有手持木偶站在舞台上演绎过一个完整的角色。

  17岁那年,颜洒容终于等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团里排练现代剧《金沙江畔》,让她没想到的是,团里将女主角珠玛的角色给了她。“我永远记得第一场演出的情形。因为排练过多次,起初我心里并不慌张,但是当配乐响起,灯光打下来,我的心里却一噔,真切地感觉到这和平时训练是不一样的。” 颜洒容说,表演时要一边唱词一边操纵木偶,一心二用是比较累的。训练的时候累了可以暂停,但是演出的时候却不行,因而那一场戏,她是在激动和紧张中完成的,好在演出很成功,这也给了她很大的信心。

  从此,颜洒容开始成了剧里的骨干力量,先后主演了《白龙公主》《五里长虹》《清源仙女》等木偶剧,而且这些剧均获文化部嘉奖。2002年,她在《清源仙女》中主演擎珠仙子,获文化部金狮优秀演员奖,真正成了剧团的“台柱子”。

  担任的角色越重要,也意味着越辛苦。又要唱又要操纵木偶,常常一场戏下来,颜洒容都累到说不出话来。“印象最深的是表演《小闷》(又称《小七送书》),这出戏很受晋江观众的喜欢,每次下乡演出,都被要求加演。我扮演五娘的角色,要连续40多分钟不间断地表演。” 颜洒容说,虽然这段戏只有一幕,但却要连唱三首曲目,又要唱又要注意手上动作,容不得一丝差错,精神总是要高度集中。“有时候碰到感冒了,就会影响演出效果。可是观众喜欢,所以也只能努力去表演到最好。”

  再后来,颜洒容开始想着如何在表演上创新。她以传统表演为基础,对旦角表演及服饰方面进行了创新,使木偶形象在表演、造型上更接近真人。特别是在旦角表演中造型的完整性和水袖的运用方面进行了丰富与拓展。“以前的水袖只有一条,抛洒上去了也会滑下来,后来就想办法把水袖加宽加长,解决了水袖滑下来的问题。并且衣服的造型也进行了丰富。”颜洒容说。

  退休后仍致力于传统表演的传承

  除了表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承,颜洒容这一代的骨干演员便成了传承的主要力量。“那些年,我们经常要到处去招小演员,到全市各乡镇、各个学校去物色合适的人选。” 颜洒容特别记得,1994年,她和同事到福建艺术学校泉州分校招收学员的情形,“学木偶戏,声音要好,手要灵活,身材要高。因而对身高、手指长短、灵活度,声音都有严格要求。人挑过来了行不行,要学习一年才能知道。有不行的就要继续再招。当时招了8个人,几乎都留下来了。”说起这一批的招生,颜洒容很骄傲,因为这批人不仅都留了下来,还成为现在的骨干力量。现在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剧团的当家花旦蔡美娜就是这一批成员。

  2016年,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为了继承和发掘南派掌中木偶的传统艺术,计划复排《玉杯记》《玉骨鸳鸯扇》两出传统剧目。那时,颜洒容已经退休10多年了,但一听说要复排传统剧目,她便立刻回到剧团担任指导。

  “小时候跟着老师学传统戏,台词都是老师傅口传心授,每一部戏的台词都得默记在心上。下乡去演出,锣鼓一响,上台前,老师傅说唱哪一出戏,我们就唱哪一出。” 颜洒容说,相比以前的“草台”演出,现在作为舞台综合艺术展示,一个剧目排演的分工更加细化和规范。要把《玉杯记》《玉骨鸳鸯扇》两出传统戏重新复排,可不轻松。没有剧本,只有2002年拍制的录像带。颜洒容和传承中心年轻的演员们一起,根据录像带的录音,一句句用方言把演唱的台词整理出来。

  “我不会用电脑,没有年轻人帮忙不行。”颜洒容说,要先把剧本整理出来,在排演前分发到各个演员手中,让演员提前熟悉剧情和台词。

  就在这次《玉骨鸳鸯扇》复排期间,颜洒容每天都会去排练现场,仔细观察演员们的动作和唱词。11月初,距离演出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正是紧张排练的时候,颜洒容的老伴却因突发疾病住院,眼看演出时间就要到来,大家都在紧张排练,为了不影响演出,她不顾辛苦,医院剧团两头跑,有时还亲自上阵表演给年轻演员看,一颦一笑、动静之间无不散发着一位老戏骨的风韵,让人忘记她已是一位年近古稀老人。

  人物名片

  颜洒容,1949年11月出生,晋江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江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60年入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师承晋江布袋木偶戏大师李荣宗、李伯芬,学习南派表演各行当技艺,全面掌握生、旦、丑、北、杂等各种行当表演艺术,专攻生、旦,尤其擅长旦角。

  记者_黄海莲 陈巧玲 文图

标签: 戏剧|木偶|非遗
责任编辑:林琳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