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坑58岁杨桂林:守艺“黑漆金画”46年

晋江新闻网2019-07-24

  晋江新闻网7月24日讯  一尊人物、一幅山水,或者一张吉祥图,在传统手工艺人杨桂林看来,都有它的生命和灵魂。今年58岁的杨桂林生于晋江内坑,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民间书画艺术家,创办有“艺林苑文化艺术中心”,擅丹青、长书法、精彩绘。可对于杨桂林来说,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闽南民间工艺——“黑金推·沥金画”才是其成就最高的一门技艺。因长期从事民间绘画的缘故,杨桂林对传统文化也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今,他正致力于这一技艺的推广和传承。

  12岁起习艺一干数十年

  说起“黑金推·沥金画”这项传统技艺,想必大家都挺陌生。但若说起闽南传统的“古眠床”上面绘制的精美黑漆金画,你或许会恍然大悟:原来就是那些嵌在床头几百年不轻易褪色的花鸟人物图案。

  每天早上起床,沏上一壶茶,将古眠床上的黑堵擦拭一遍,是杨桂林多年来的一个习惯。“最早接触黑金推·沥金画是从古眠床开始。大概是12岁还在念书的时候,我就一边读书一边开始跟着英林镇柯坑村一个姓张的老师傅学画眠床。老师傅会边教画边给我讲绘画背后的相关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说,年幼的我听得如痴如醉。一晃眼,至今我已入行40多年了。”杨桂林告诉记者,“黑金推·沥金画”这一传统技艺从古至今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祖祠、古民居、古建筑,以及木制器物、家具等。该传统技艺分为两部分,其中,“黑金推”是油漆部分,“沥金画”是美术部分。整个技艺的制作流程都是纯手工,以材料美、人工美、艺术美三结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差不多到16岁的时候,我就结束了传统规定的3年4个月的学徒生涯。此时,我也已逐渐掌握了黑金推·沥金画的技艺,并亲手做好了自己的第一个独立作品——自己结婚用的眠床。”高中毕业后,杨桂林除了绘制古眠床画,他还到晋江、同安、永春等地,兼职创作门神、财神等彩绘,做寺庙等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古眠床渐改为新式床,聪慧的杨桂林又将绘画工艺应用到了闽南高甲戏的布景绘制上。

  令他引以为豪的是,2008年间,他参加了北京故宫修缮彩绘工作。当时,他和女儿在北京故宫游览,碰上工人们在对一些雕梁建筑进行修缮,准备迎接60周年国庆,偶然得知缺少人手。经过毛遂自荐后,杨桂林留下来参与了故宫雕梁建筑重新彩绘修复与颐和园新文化长廊创作。这次经历,让他对中国宫殿古建筑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乡愁的见证和传承

  “黑金推·沥金画凝聚着古代先人的劳动智慧与结晶。对于海内外乡亲来说,古眠床上的‘黑金推·沥金画’应用不但是一件日常用品,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海外侨亲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喜爱和珍惜,游子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念想,是‘乡愁’的见证和传承。”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杨桂林向记者提起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2016年,杨桂林应邀为一张古眠床修补“沥金画”。这一古眠床的主人是一位菲律宾老华侨,在家乡长大、结婚,其后前往菲律宾居住谋生。几十年后再次回到晋江探亲,看到当时这张“从爷爷辈传承下来留给自己结婚用的眠床”仍十分耐用,感慨万千,忆旧怀新,决定把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古眠床重新油漆修整,并运往菲律宾。杨桂林被引荐修补时得知了其背后的故事,十分感动,3天的工时仅收取了800元修补费,并积极帮助老华侨联系工匠,为其配齐了橱桌、脸盆架、梳妆台等闽南传统家具。

  致力创新进校园传技艺

  多年来,杨桂林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断注入创新元素。他指着一幅作品的照片介绍,“以前古典的画法只注重图案的形状,并不注重立体感,我就将民间技艺、传统技艺和西方的油画融合一体,使得图案更具立体感和观赏性”。

  杨桂林表示,古建筑目前在闽南地区仍受青睐,但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黑漆金画工艺工序十分繁琐,需要纯手工制作,很多人无法接受;另一方面,黑漆具有刺激性,有的人接触后容易过敏。所以,很多人不想学。”为此,他在家里开办培训班进行技艺传授。“下一步,我打算结合孝文化、传统家训家风,传授这门技艺,将其发扬光大。”

  近几年,杨桂林还有一个更大的兴趣,那就是他一直在整理收集黑金推·沥金画的相关材料。在他的努力下,今年6月份,黑金推·沥金画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此,杨桂林表示:“我从事古建筑彩绘的时间太久了,有几十年。现在,闽南建筑上的漆面很多都被化学油漆取代了,我想让这种技艺的表现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进行传承,创新发展。”

  时常,有人拿着未上漆的琵琶找到他,希望在传统乐器上展现老手艺。时间除了打磨技艺,更赋予了杨桂林更加丰富的生活。他笑着说:“这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像我这样的老手艺人的一种人生乐趣。”

  记者_黄海莲、吴清华、陈巧玲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漆金画
责任编辑:林琳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