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言南派布袋戏发展 艺术自信来源于对传统的认识

晋江新闻网2019-07-09

  晋江新闻网7月9日讯  不久前,“偶韵薪传”2019年布袋木偶戏展演节暨非遗记忆活动在晋江市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展演节期间,共有来自台湾、香港、漳州、厦门以及泉州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20个各具特色、艺术精湛、具有代表性的布袋木偶院团,为晋江广大市民带来了36场精彩的节目。

  在本次活动期间,南派布袋木偶戏保护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也在晋江市举行,专家学者与本次展演节的南派木偶剧团的代表们共聚一堂,共话南派木偶布袋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国代表作履约工作项目负责人王艺睿,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林瑞发,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出宝阳,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少伟等也出席了座谈会。

  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柯国林表示,本次展演节在推进晋江文旅融合的重要节点,希望通过展示展演、宣传传播的方式,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保护观念融入到千家万户。

  本次活动不仅为两岸三地的布袋木偶戏的交流传承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向社会广泛地传播了南派布袋木偶戏,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上台演出的团体除了专业剧团外,还有14家民营剧团、及活跃在基层的草根戏班。

  展演期间,来自香港偶影艺术中心和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两个剧团联合演出的传统折子戏《大名府》深受现场观众的喜爱。近年来,晋江香港两地木偶进一步深化交流机制,香港偶影艺术中心与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又联合向香港特区政府申报了“香港艺能发展资助计划”,2017年开展《老戏新姿》50场在港学校演出、教学推广活动,受到了特区市民、师生以及中外游客的热烈欢迎。

  除了专业剧团,本次演出还邀请了不少民营剧团。其中,来自台湾台南市天宏园掌中剧团、厦门市弘晏庄木偶皮影戏传习中心等。还有不少传统的布袋戏家班受邀演出。如永春县的颜家班社山木偶剧团,南安诗山艺声掌中班等。

  这项活动也作为晋江市文化旅游节、晋江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之一,列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

  本次活动的指导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办单位: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晋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戏剧家协会木偶艺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晋江市戏剧家协会等。

  专家学者建言

崔伟

  崔伟:加强对传统的认识 才会有艺术上的自信

  人物名片: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通过本次活动的举行,能看出晋江市委、市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情怀,本次活动既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也体现了晋江丰厚的戏曲文化积淀。这一次的展演节活动令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不少戏是第一次看,让我看到南派布袋木偶戏这种古老的艺术,靠自己高超的技艺以及非凡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并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充满着活力,我对于传承者由衷地佩服。艺术有其规律,对于每一个剧种的特点,产生的年代、价值,我们应该加深认识,只有加强了对传统的认识,才会有艺术上的自信。”

王艺睿

  王艺睿:非遗要融入生活 增加与老百姓的粘度

  人物名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国代表作履约工作项目负责人

  我国截止目前,已有40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32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7项,而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只有‘福建木偶戏后续人才培养计划’1项,而且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项目有219项(含子项320项)也唯独有木偶获此殊荣。可见该项目在保护、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培养后续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已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这既是一份殊荣,也是一份使命。后续人才的培养是所有的非遗项目和戏曲剧种剧团所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南派掌中木偶三大人才培养模式,切中当前几乎所有非遗项目传承的要害。要把这种好的经验分享、推广,不断来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保护和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同时我也建议,掌中木偶是活态的遗产,非遗必须要融入生活,才能增加和老百姓的粘度。建议剧团进一步的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更健康的传承这一份活态的遗产。

魏力群

  魏力群:非遗保护要原生态不能转基因

  人物名片: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来晋江看过几次南派布袋戏的演出,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多年来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复排传统戏,创新剧目,在挖掘保护传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非遗的保护要原生态,要原汁原味,不能转基因。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原汁原味呢?任何传统文化都随着社会发展发生转变,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应该符合时代。传统文化应该要代代坚守,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因此我很赞赏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这一方面的作法和努力。

  

陈世雄

       陈世雄:希望邀请晋江木偶再到厦大演出

  人物名片: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晋江木偶曾几次到厦大演出,在师生中好评如潮,引起很大反响。平时厦大也有走出校园观摩晋江木偶等戏种,从中获益良多,对科研和教学有很大启发。我希望再次邀请木偶和布袋戏到厦大演出。这次看到布袋木偶戏展演节的表演,我很有感触,比如《施公断案》这出剧目,既讲述官员应如何为民众排忧解难,也弘扬了孝道文化,很有社会意义,引人深思。这样的剧目到社会上进行巡回演出,定能起到很好的正面影响。

姜尚礼

  姜尚礼:南派布袋戏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人物名片:《中国木偶皮影》杂志社主编

  南派布袋戏发展跟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文革以后,布袋木偶戏的发展遇到很多的困难。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剧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国家将南派布袋戏列入非遗保护后,晋江掌中木偶艺术更是不断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当下保护中心的中青年演员团结一心为南派布袋戏的传承作了很多工作。如今,无论从剧团的演员、领导班子的成员都有决心保护和传承好,不断地推进南派布袋戏的创新发展,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支持者支持布袋戏的创新发展。

柯铭峰

  柯铭峰:南派布袋戏还保留有完整脉络体系

  人物名片:台湾戏曲音乐协会会长

  台湾的木偶戏比较注重剧情,但不注重音乐,台湾和戏曲的脉络已经一点点的关系都没有,这是我觉得很可惜的。但我在晋江看到木偶戏还有一个完整的传承脉络体系。晋江掌中木偶艺术的保护传承,不仅很注重青年人才的培育,而且在音乐的传承上非常突出。我也想给晋江掌中木偶保护传承艺术中心的演员们最高的敬意,这些掌握木偶灵魂的演员们,演出和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王评章

  王评章:指尖活一定要下硬功夫

  人物名片: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木偶戏很难成学,除了跟戏曲人一样呀要有不懈的努力,更重要的还要有很多的技艺技巧的努力更重要。指尖活一定要下硬功夫,因为要让木偶的动作做到和人一样精准是很难的。南派布袋戏和梨园戏的渊源是很深的,木偶戏中的生旦角色的表演很了不起,演员边演边唱,表演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南派布袋木偶戏演员也要有一种艺术自信。对于传承和创新,我认为要两条腿走路。

马建华

  马建华:南派布袋戏亮点在于戏曲化

  人物名片: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南派布袋戏不止是一项技艺,又是戏曲化的。除了技艺性,更多的是戏曲化,这是泉州木偶戏最大的一个特点。如果没有戏曲化,就只是杂耍。可以说,掌中木偶是一种指尖上的舞蹈,就在现实与不现实之间。我很高兴地看到晋江掌中木偶保护传承中心的《小七送书》《番婆弄》《施公断案》,这些节目既有木偶的技艺性,又有戏曲性,真正做到了传承和创新。

朱伟捷

  朱伟捷:南派布袋戏的音乐、声腔保留得很好

  人物名片: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原团长、一级作曲

  晋江木偶剧团形成自己的派系,晋江掌中木偶戏的音乐保留了传统的音乐和声腔,这是很可贵的。从《五里长虹》《清源仙女》《龙山情缘》等,如果单纯从音乐和声腔来说,晋江掌中木偶在传承和改编方面就做得特别好。希望今后,晋江掌中木偶一方面坚持戏曲化,另外一方面坚守南派布袋戏传统的音乐性。除表演的演员外,南派布袋戏的音乐也应后续有人。

白勇华

  白勇华:木偶表演快起来容易慢起来难

  人物名片: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福建艺术》主编

  我们要讲南派布袋戏一个体系的形成,就要回到金永成李家班,他们唱南曲、做梨园科,这是非常非常难的。梨园戏表演风格舒缓,定位和神态,都是不能有任何的差错。而仅是要让木偶要保持旦角的体态、不能动就很难,何况演员还要边唱、边说、还要有旦角的神态。其实木偶表演快起来容易,慢起来非常难的。也正因为难,因此价值也在这里。因此,我对晋江南派布袋戏几代传承人的坚守给予敬意。李家班的第二个贡献,是对木偶女角的培养。这一次的展演活动意义非常大,大家抱团发展,也显示出了晋江市政府在传承南派布袋戏方面博大的胸怀。

谭雪刚

  谭雪刚:晋江掌中木偶保护有三方面值得学习

  人物名片:福建省艺术馆非遗保护部副主任

  非遗保护有三个核心方面:一个是对历史遗存的保存;另外一个是保护和传承,主要是对传承人的培养;第三个是展示和弘扬,对欣赏人群的培养,对木偶戏生存土壤的培养。以上三个方面,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在复排传统剧目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影像记录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传承人培养方面,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梯队,尤其是与高校、专业院校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合作计划,这是值得关注的成功经验。

  晋江掌中木偶:复排老戏坚守传统打造培养人才梯队

  晋江布袋木偶戏是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2012年12月“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作为保护单位之一。在南派布袋木偶戏保护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陈诗章也在分享了中心近些年所取的成绩和经验。

  据了解,近年来,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人才培养、遗产保护、文艺精品创作、艺术创新、对外对港澳台等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古老的晋江布袋木偶戏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展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强基固本 复排传统剧目加强人才培养

  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经验之一,就是强基固本,抓人才培养,不断培养、吸纳后续人才,形成人才梯队,提升艺术队伍实力。

  陈诗章说,目前中心已形成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梯队。如通过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泉州艺术学校合作培养多批次木偶学员,特别是2013年招收18名木偶学员,其中部分学员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专业本科,并将在近两年分批次择优录取。目前中心已形成“80后”“90后”“00后”三个木偶表演艺术人才梯队。2013年中心还招收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泉州师院等高校音乐学院毕业生充实乐队队伍。

  近年来,晋江掌中木偶启动传统戏复排工作,形成排练制度,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导演对传统戏进行再提升,每年复排1—2部传统戏,并进行惠民公演,目前已复排《玉杯记》《玉骨鸳鸯扇》等剧目,并根据剧目角色要求和传承梯队形成ABC三个复排剧组,建立每天练功制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传承创新交流 推动古艺薪传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掌中木偶艺术传承中心把古艺传承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推进“百场木偶进校园”科技升级版,每年进校园、进基层、进景区演出100来场,并与中小学合作定期到学校教学推广。并对接落实“中国福建木偶戏在亚太地区的传播交流推广”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与厦门大学合作探索“非遗+科技”木偶互动式体验交互项目,结合人机交互、虚拟(混合)现实、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闽南古厝等旅游、产业元素,将掌中木偶的艺术内容和表演方式增加数字化互动的创新模式,拓展了传统展示的维度,吸引更多年轻、跨文化的观众了解并参与木偶表演的互动创作,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关背景

  布袋戏,即“掌中傀儡戏”,历史悠久,据载“源于晋,兴于明”,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区。布袋木偶戏表演细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所谓“锣鼓弦乐弹,掌中乾坤转”。

  晋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素有“戏窝子”之称。晋江布袋戏也是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与漳州木偶、泉州木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优秀实践名册。

       记者_董瑞婷 陈巧玲 文图

标签: 晋江|文化|布袋戏
责任编辑:林琳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