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71岁侯亦转:无师自通的南音乐器制作者

晋江新闻网2019-06-05

       晋江新闻网6月5日讯    他本是一名“赤脚”医生,却阴差阳错与南音、南音乐器打交道了 40 多年。他从未学过乐器制作,却凭借爱好和一腔热血,无师自通成为闽南远近闻名的南音乐器制作者。他制作的琵琶、二弦、洞箫、三弦等乐器不仅制作精美,而且音色极好,受到泉州、厦门南音爱好者的青睐,经常有人慕名前去购买……他就是安海镇侯厝71岁的侯亦转。

  亲手做的第一把琵琶用了十年

  侯亦转和南音的结缘很是偶然,这数十年来变成制作南音乐器的行家更是意料之外的事。“以前哪里会想过有一天会和南音乐器紧紧绑在一起啊。”侯亦转说,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便辍学打工补贴家用。16岁那年,他开始学医,师从安海当地著名的老中医黄禄明。可以说,那时的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和南音会扯上关系。

  21岁那年,村里想组个南音社,便组织村里的20多个小伙子学习南音,侯亦转觉得挺有意思的便加入了学习班,没想到他极有天赋,很多乐器一学就会,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没多长时间,南音演奏中需要用到的乐器他都会,而且他最擅长的是琵琶。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能够自己做一把琵琶自己弹就好了,说干就干,他在家里的杂物架里找到了一块木板,拿起来对着原来的琵琶比画了起来。买刻刀、配件,他就着琵琶样子,开始了自己制作琵琶的挑战。一起学南音、玩南音的同行都觉得他异想天开,笑话他:做乐器多难啊,没有师傅教怎么做呢。可是侯亦转不顾大家的笑话,一有空就研究琵琶的构造。那个时候,他白天在生产队里工作,到了晚上,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做,从有了最初的样子到调试弦音,历经数个月,在反反复复的修改中,侯亦转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把琵琶。

  “虽然有点粗糙,但是弹起来音色还不错。”侯亦转拿着自己的第一把琵琶去和玩南音的同行一起玩,大家都很惊讶,纷纷来试弹这把独一无二的琵琶。而这一把琵琶,侯亦转一用就用了十年之久。

  做了第一把就想要做第二把,侯亦转一有空便开始研究怎么制作琵琶,渐渐地,他不仅掌握了制作琵琶的方法,连洞箫等其他乐器都开始制作。到后来,他制作出来的乐器不仅获得了同行的肯定,许多同行还提出找他定制购买。于是,从尝试着玩,到帮同行制作,侯亦转从此与南音乐器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侯亦转制作的琵琶在同行中评价很高。

  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品相音色

  侯亦转的家是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石头房子,一楼三个房间以及走廊上,到处悬挂着与南音乐器相关的物件,有做好的乐器成品,也有木质的零件、未上漆的半成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走廊上一个由衣柜改装而成的乐器柜,里而挂满了制作好的各种乐器: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所有乐器一字排开甚有气势,加上柜子上一幅“清音雅韵”,小小角落充满了南音艺术的气息。而由两个房间打通的制作间里,锯子、斧头、刨刀、电钻等木作工具一应俱全。

  “这里是我一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如今侯亦转每天的生活就是制作乐器,和朋友们玩南音。制作乐器30多年,他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制作琵琶包含了力学、声学、美学等基本原理,每一道工序都要严谨对待,不能疏忽。”侯亦转说,制作一把好的琵琶,最多要耗时2个多月。从劈毛坯到雕琴身、粘面板、装配件、推大漆、贴金箔,到最后的调音色,一道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木料的选择很关键,从凤头到琴身再到面板,每个部位对木料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所选木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使用寿命及音色。使用存放时间越长的木料,制作出来的乐器性能就越稳定,比如存放20年以上的桐木是制作乐器的上佳选择。”为了买到好的木料,侯亦转经常四处托人寻找。

  “一把琵琶做得好不好,要看‘声、色、艺’三方面,也就是声音是否婉转,品相是否美观精致,是否便于操作者操作表达。”侯亦转说。由于选材讲究、做工精细、音色稳定,他制作的琵琶在泉州、厦门一带很受欢迎,一些乐器经营商和南音爱好者经常慕名来购买。在他的客户里,有很多都是闽南知名的南音艺人。乐器制作是一项极具耐心的手工活,从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虽然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材,但是自己制作的乐器能够得到同行的喜爱,便是对自己手艺的肯定。侯亦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兴趣带着他走进了南音乐器制作的世界。如今,古稀之年的他依旧每天琢磨着如何把乐器做到最好。

       记者_黄海莲  吴清华

标签: 安海|文化|南音
责任编辑:林琳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