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江新闻网3月4日讯 晋江民营剧团的发展受知名戏曲研究专家的关注。2月13日-17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导演、纽约《戏剧评论》联盟轮值主编孙惠柱,带领博士研究生董国臣一起前来晋江调研考察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情况。他们观看了多场晋江民营剧团演出,访谈从业人员,了解晋江民间剧团从业人员的情况。
为促进地方戏剧交流,进一步推动晋江戏剧发展,2月14日,在晋江戏剧中心,晋江还召开了戏剧交流座谈会,孙惠柱教授参与了座谈会,与晋江的戏曲从业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2月15日,孙惠柱受邀参加2019年龙泉书院“国学讲堂”,开讲《戏曲特色与剧本创作》,阐述如何在保持和发扬戏曲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剧本的创作,促进剧团发展的新理念。讲座活动由中共晋江市宣传部、晋江市文旅局、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晋江市戏剧家协会举办。
晋江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戏剧之乡”,活跃着一批发展特色鲜明的民间职业剧团。广大民间戏剧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需求,加强艺术创作生产,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孙惠柱教授在晋江期间,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晋江经济报:请问孙教授,您在晋江调研期间,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
孙惠柱:晋江民营剧团的发展在全国很有典型性,是一个值得进行经验总结的地方。这里是戏剧土壤最好的地方,民营剧团的演员是戏剧界的模范演员。每年晋江的民营剧团演员要演300多场戏,他们白天排戏,晚上演戏,全年活跃在舞台上,兢兢业业。我尤其佩服晋江民营剧团的团长们,他们既要接活、排戏,还要演戏。
我也很高兴在晋江看到戏曲从业者、观众里都有年轻人,这是一件好事。
晋江经济报:对于民营剧团未来的发展,您怎么看?
孙惠柱:从整体市场来看,民营剧团的市场还是向上走。很多人说戏剧走下坡路了,其实不是。真正能反映中国戏曲状况的,应该是在草根,晋江民营剧团的发展就证实了我的猜想。只要经济上去了,就会为戏曲提供一定的支撑。晋江这里有民营剧团的市场,只要市场在,戏剧就会有希望,关键是政府要用怎样的政策来扶持剧团的发展。
晋江经济报:那您对于政府该如何扶持民营剧团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和建议呢?
孙惠柱:全世界的戏剧都面临着市场与政府关系这一个问题。管文化不能跟管饭店一样,戏剧虽然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办法完全市场化。劳动力成本是水涨船高的,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些扶持非营利性剧团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做好对待非营利性演出的补贴,就是真正地在为人民服务,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
我认为政府可以对民营剧团进行免税、免场租,文化部也可以买一些好剧本,让民营剧团去移植。同时也可以设立民营剧团的扶持基金,或对剧团提供物品奖励。也可以联系艺术院校对民营剧团的演员提供公益性的教育培训,演员在培训和学习期间,政府还应该给予生活补贴。但是政府的扶持又不能影响民营剧团的市场运作,并不是要把剧团养起来。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导演,纽约《戏剧评论》联盟编辑,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博士,北美大学任教十年,1999年回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著有《戏剧的结构与解构》《社会表演学》《摹仿什么?表现什么?》等8部专著与教材、 190 篇中英文论文;话剧《中国梦》(1987)《挂在墙上的老B》《宴席》、越剧《心比天高》《忠言》、京剧《王者俄狄》《朱丽小姐》《徐光启与利玛窦》等 20余部剧作曾在20国演出;戏曲系列剧《孔门弟子》、韵剧系列剧《悲惨世界》《鲁迅故事新编》总编导。
记者_董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