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级】晋江修谱礼俗

晋江市文体新局2022-06-16

  晋江修谱礼俗作为与正史及方志互为表里的典籍,其以血缘姓氏为脉络,具体细微地记录姓氏家族的渊源关系,盛衰荣辱,以及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是一方社会发展的缩影。蕴含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遗传学、姓氏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资料。晋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和全国的著名侨乡。因而晋江的族谱,既是海峡两岸“五缘”与海外华侨华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翔实记录,也是旅外晋江人爱国爱乡、维护祖国统一的生动写照。不仅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晋江的族谱编修源远流长,此间曾衍生文化积蕴深原的修谱习俗,堪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的修谱,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继于民国,复与当代。宋代以前的修谱,多限于官修,民间不允许修谱。宋元时期,尽管民间修谱渐行,然晋江的民间修谱亦无多。明清时期,晋江的族群普遍形成,且出现诸多的名门望族,尤其是朝廷准许民间祭宗族、主家庙、修族谱,从而推进修谱之风盛极一时。民国时期,晋江的修谱承接前代,或重修或续修。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运动接二连三,且将修谱视为封建宗族文化活动,因而晋江的修谱一度停顿,形成断代。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伦理恢恢,修谱得以复苏,于是晋江各姓氏的修谱如同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晋江族谱的编修,素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以确保谱牒资料的准确性与延续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的提高,修谱的时间也逐渐缩短,加快了修谱周期。

  族谱的内容,应包含图、牒、传、赞等。其中图与牒是最主要的,且必须具备的。族谱依据编修的形式,有“木本”与“水源”等两种体例。晋江在修谱过程中,渐暂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且传承至今。其依次为启动、诹吉、开笔、合谱、点谱、告祖、领谱等形式

标签: 族谱|礼俗
责任编辑:吴炜鹏 林琳